这几年,夜游在文旅圈简直成了顶流。各地景区、城市项目,一个接一个地往“夜里热闹”这条赛道上冲。政策上也不断加码支持,从国家层面鼓励发展夜间文旅,到地方层面陆续推出灯光秀、夜市、庙会这些活动,气氛都给你烘托到位了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灯光,成了夜游里的“标配”。但这玩意儿到底是“刚需”还是“面子工程”?是能带来实打实效果,还是只是锦上添花的摆设?很多人心里其实没底。
夜游成了文旅的当红炸子鸡
从城市街头的夜市到景区里的光影演出,夜游早就不再是“白天看完,晚上睡觉”的那点事了。尤其是最近几年,年轻人逐渐成为消费主力,他们更爱夜生活,愿意为新鲜、有趣、沉浸感强的体验买单。
有报告说,2024年咱们国家夜间旅游的消费规模能冲到1.9万亿元,而且60%以上的消费都发生在晚上。这数字,不光吓人,更说明了一点:夜晚,早就是消费的“黄金档”。
也难怪,各地文旅都在拼了命搞夜间项目,生怕错过这波流量红利。
灯光撑起夜游半边天?
说起夜游,不提灯光不现实。灯光不仅照明,更能制造氛围、讲故事、吸眼球。动不动就有“光影奇幻森林”“灯光沉浸小镇”这类项目上新,看得人眼花缭乱。
最有冲击力的,还是那些集艺术、科技、文化为一体的大型灯光秀。一场演出刷屏社交平台,轻轻松松带火一个地方。不少景区就靠一场夜间灯光表演,翻身做了“网红地”,游客呼啦啦地往那儿跑。拍照打卡、自媒体传播、二次消费,这一套流程闭环,灯光就是其中的点火器。
想留住人,还得靠“内容+灯光”
把人吸引来了还不够,关键是让他们愿意留下来、多花点钱。这就得讲究“灯光+内容”的深度结合。不是简单挂几串灯泡,而是让光影真正参与到场景营造中,让人觉得“值”。
比如,搞点互动装置,让游客自己控制灯光颜色;或者搭配演艺,把地方文化通过灯光讲出来。这样一来,游客在视觉和情绪上都有收获,也更愿意为体验买单。吃个夜宵、买点纪念品、再住上一晚,夜游的价值就成倍放大了。
打造属于自己的“夜间IP”
灯光的另一大用处,是打造辨识度。现在搞夜游,光是“亮”不够,要亮得有特色、有内涵。什么叫“有记忆点”?比如自贡灯会的“精卫女神”,北京的“打铁花”,这些不都是靠一次灯光演出出圈的吗?
好的灯光IP,是能讲故事、传文化、树品牌的。尤其对地方景区来说,把在地文化融进去,才能真正立得住、传得远。而且,一旦有了辨识度强的“夜IP”,游客才不会觉得你和隔壁城市长一个样。
城市“出圈”,灯光也有份
别小看一场灯光秀,它的价值不止在景区。城市想走出去、想变得更有吸引力,夜景是非常关键的一环。一个让人记住的夜晚,会为这座城市加不少分。
比如灯光节,不只是吸引游客那么简单,它能带动整个夜经济链条的活跃。餐饮、住宿、娱乐、零售,全都能跟着“灯”动起来。像北京朝阳灯光节,带动1200多万人流,商圈销售额冲上28亿元,这说明灯光不只是好看,它是能真金白银地拉动消费的。
灯光,是点亮夜游的“钥匙”,但不是万能药
当然了,也不是说夜游就只能靠灯光。关键还得看灯光背后的策划逻辑:有没有文化支撑,有没有内容沉淀,是不是配合整体体验来设计的。如果只是为了亮,堆点光就完事,那很容易陷入“审美疲劳”。
真正好的灯光,是能提升体验、延长停留、促进消费的。能带来二次传播,还能树立品牌形象。所以,灯光不是“伪需求”,但也不是“万能解药”。要用得巧、用得好,才对得起夜游这门生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