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部 ALL

2025

科技点燃文化新体验:沉浸式文旅火起来了

科技点燃文化新体验:沉浸式文旅火起来了

这几年,不管是去景区打卡,还是刷到短视频里的新奇体验,人们越来越发现:旅游已经不是看看风景拍拍照那么简单了。随着技术突飞猛进,尤其是VR、AR、AI这些黑科技的加入,传统景区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,“沉浸式体验”这四个字,成了当下文旅行业最抢眼的关键词。它不仅改变了大家的游玩方式,更成了文化传播的新窗口。

旅游也能“玩进去”
现在的人出门旅游,眼睛看还不够,最好还能“身体进入”,亲手碰一碰、耳朵听一听、心里也能被打动。以前那种一边听导游讲解一边机械走马观花的方式早就落伍了。大家更喜欢一种“沉下去”的方式去感受文化、触碰历史。

沉浸式体验景区的出现,正好打中了这种需求。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玻璃柜里的古董,而是变成了可以互动、可以探索、可以参与的真实场景。不管是通过光影营造氛围,还是AI讲解员带你穿越古今,一切都是围绕“人”来设计的——让游客成为真正的“主角”。

文旅部最近公布的那批沉浸式文旅新业态案例,就是个很有代表性的信号。这说明官方也意识到,这股融合科技与文化的新潮流,正逐渐改变整个旅游产业的格局。

讲故事这件事,变得越来越好玩了
说到沉浸式文旅体验,演艺节目是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。以前演出是演出,参观是参观,现在这些边界都模糊了。观众不再坐在台下,而是被邀请“走进”故事里,成为剧情的一部分。这种演艺方式不仅追求视觉的震撼,更讲究氛围的营造,故事、场景、灯光、音效、互动,全都得配合得天衣无缝。

像“重庆南川东街故城”就做得很有意思。他们把80年代的生活场景用科技手段重新“复刻”出来,不光有灯光秀和投影,还有各种能勾起童年记忆的小细节,比如拨号电话、老式收音机、街边小摊。你不是在看一个过去的年代,而是身处其中,仿佛自己真的回到那个年代里生活了一晚。

观众走在老街上,能摸到斑驳的墙壁,闻到熟悉的气味,听到熟悉的旋律,灯光一亮,整个街区像是被唤醒了。这个时候,人和场景之间的界限就被打破了,你不是在看,而是在“活着”。

各种玩法,让人眼花缭乱
沉浸式文旅可不是说一个剧场就够了,现在越来越多景区把这种方式做成整片区域的“系统工程”。街区可以变身成文化场景剧场,夜游不只是挂灯笼、放烟火,还能配合剧情、跟着主线“闯关”。哪怕是展览,也不再是“静静地看”,而是可以动手、动脑、动感官。

有的地方还引入了互动设备,让游客可以自己“解锁剧情”,甚至还能影响剧情走向。还有地方做出了数字化的文物“复活”,比如拿手机一扫,就能看到古人“亲自出镜”讲解背后的故事。以前那些难懂的文化知识,现在用科技一包装,既好看又容易懂,大人孩子都能玩得不亦乐乎。

这些变化,让文化变得更亲切,也更容易传播。每一个被点亮的夜晚、每一个身临其境的体验,背后其实都是一次文化传承的创新尝试。

越来越多人愿意为“体验”买单
别小看这些“花里胡哨”的东西,游客是真愿意为它们掏钱的。一场沉浸式演出门票动辄几百块,但每场几乎都能爆满;一条夜游路线,不加点声光影根本没人愿意走。这种“内容为王”的逻辑,正在改变过去靠门票和景点“摆设”赚钱的老旧思维。

对景区来说,这也是一个转型的机会。通过内容升级、技术赋能、文化嫁接,不仅提升了旅游品质,也带动了当地的消费和就业。一些传统文化项目,也因为有了“沉浸式”的加持而重新焕发活力。

说到底,这是一场关于文化的“再表达”
沉浸式文旅的火,不是偶然的潮流,而是社会审美、消费需求、科技发展几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。人们越来越渴望一种“参与式”的文化体验,而不只是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。

而Moment Factory这样的团队、以及中国本土越来越多的创意机构,也正在用一种新的方式讲述老故事——让文化真正“活”起来。

旅游,变得更有温度;文化,也有了新的打开方式。未来的文旅,不只是看风景那么简单,而是看自己能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