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部 ALL

2025

“文旅+演艺”新玩法,沉浸式体验正当红

“文旅+演艺”新玩法,沉浸式体验正当红

这几年,科技的迅猛发展,让沉浸式演出成为市场上的新宠。根据中国演出协会的数据,今年上半年全国营业性演出的票房收入达到190.16亿元,比去年同期增长13.24%;观众数量也突破7910万人次,增幅达27.10%;各类中大型旅游演艺项目的演出场次增长了26.37%。

“文旅+演艺”的组合,不仅能让观众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体验,还带动了旅游消费的升级。从一场场视觉盛宴到沉浸式互动体验,这种新形式正在为文旅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,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。

演艺产业的边界不断拓宽

演艺经济,简单来说就是围绕演艺活动产生的一系列经济链条。从创作、制作、演出,到票务销售、周边衍生品开发,它的覆盖面相当广。而且,一场精彩的演出不仅能吸引观众,还能带动周边餐饮、交通、住宿、观光等相关行业,让整个经济生态圈更加完整。

过去,演艺产业主要还是舞台剧、话剧、音乐剧、灯光秀等传统模式,但随着观众对娱乐体验的需求越来越高,演出形式也在不断创新,越来越多新玩法登场。

沉浸式演出:让观众“走进”故事

沉浸式演出这几年风头正劲,比如《知音号》、宋城千古情系列等。它们不再是传统的“观众坐着看演员表演”,而是把观众拉进剧情,让他们成为故事的一部分。

这种演出通常会打造专门的“环境剧场”,就像一个小型主题公园。不同的场景、灯光、音效配合故事推进,观众可以在多个空间内自由穿梭,甚至与演员互动,亲身参与剧情的发展。这种沉浸感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另一时空,体验感极强。

游戏剧场:剧本杀+沉浸式演出

如果说沉浸式演出让观众进入故事世界,那么游戏剧场更进一步,直接让观众成为故事的“主角”。

这种模式结合了剧本杀和互动式演艺,设计多条剧情线,观众的选择会影响故事的走向。有时候还会设置任务、解谜环节,观众需要完成挑战才能推动剧情发展。这种玩法让每个人的体验都不一样,比如《不眠之夜》这类作品,每个观众在剧场内的游走路径不同,最终的故事体验也完全不同。

主题式氛围营造:打造全景文化空间

除了沉浸式演出和游戏剧场,还有一种方式是在特定空间内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,让观众在视觉和体验上都能感受到故事背景。

比如“长安十二时辰”主题街区,把唐朝风貌搬到了现实世界。游客一踏进街区,就仿佛穿越到了古代长安,身边是穿着古装的NPC,街头巷尾都是复古的店铺、茶馆、戏台。这种氛围营造虽然不像游戏剧场那样需要观众主动参与剧情,但它能够让整个文旅项目更具沉浸感。

数字化,让沉浸式演艺更“带感”

如今,科技在演艺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,尤其是虚拟现实(VR)、增强现实(AR)等技术的应用,为沉浸式演艺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手段。

比如,很多演出已经开始引入裸眼3D、全息投影、AI互动等技术,让观众即使身处现实世界,也能感受到虚拟世界的震撼效果。此外,网络直播、短视频等传播方式的普及,也让沉浸式演艺突破了地域限制,吸引更多观众。

演艺经济,带火一座城

沉浸式演艺不仅是一种文化消费,更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它能让一座城市的文化更具魅力,吸引游客前来打卡,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。

比如,杭州的宋城演艺,西安的《长恨歌》,这些演出不仅是旅游景点的一部分,更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。而且,当地市民也能通过这些演出,感受到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
未来,沉浸式演艺还能怎么玩?

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,沉浸式演艺的玩法还会不断升级,尤其是科技与演艺的结合将越来越紧密。未来,我们或许能看到更多结合AI、元宇宙的演艺形式,让观众的沉浸体验更进一步。

与此同时,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,如何在内容创意、场景打造、观众互动等方面持续创新,将成为“文旅+演艺”发展的关键。可以预见,这场沉浸式演艺的“风潮”,还远远没有到达顶点。